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医业 > 医家 > 正文
编号:11349007
回首五十春 难忘引路人——记上海市名中医邵长荣成长足迹
     上世纪50年代,一批西医响应党的号召,投身于中医药学事业,在继承与发扬中医药的艰巨而伟大的历程中,许多人成了临床上硕果累累、理论上有所建树、海内外知名的新型中医药学家。被首批评为上海市名中医的邵长荣教授便是其中的一位。

    最进,笔者对邵老进行采访,意在探寻名中医成长的足迹。邵长荣说:“回忆1956年,当时我31岁。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工作多年,已经是一名西医主治医师。我清晰记得,那天是6月23日,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参加了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届西学中研究班开学典礼。在党的中医政策感召下,从此我终身的职业发生了根本改变。”“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走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由一名普通的西医师成长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真是令人感慨。”

    临床学习研究矽肺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模式的医学,各有理论体系,中医的五脏六腑与西医的五脏六腑名同而内涵实异。但当时邵长荣坚信,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光辉历程中,炎黄子孙靠的就是中医中药。中医与西医,模式的差异,那是因为形成的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使然。作为一名医生,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服务的对象均为病人,治好病是共同一致的目标。他愿意看到两种医学体系之间取长补短,有机结合,使祖国医学事业繁荣和发展。

    西医学中医,首要的是继承。1958年4月,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之前,当时上海市矽肺病专家薛汉麟主任邀请黄文东老师担任中医指导,参与他们职业病防治所的矽肺临床工作。邵长荣感到这正是能够直接从名中医那里接受教诲的机会。黄文东教授不仅把他带进入矽肺病房,还为他拓展了中医认识矽肺的眼界。钱九如老师在诸子文献《孔氏谈苑》中查到宋朝孔毅甫《后苑镀金》的文章,曰:“贾谷山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不仅记述了此病与职业的关系,而且指出该病的病理生理和预后转归。黄文东教授根据本病病程漫长,结合胸痛、气急、咳嗽并头晕、神疲、心悸、盗汗,脉细数、舌苔多腻、舌红少津等症状,认为本病当属于本虚标实,拟订基本法则为益肺养阴、化痰散结的基本方。从1958年4月到1959年6月共治疗25例,有效率达80%,根据X线胸片观察,有7例矽结节周围及网状阴影吸收好转。适逢全国第一次劳动卫生职业病学术会议在大连召开,邵长荣作为上海市中医代表前去参加。他以《矽肺的中医治疗》为题作大会发言,既获得与会代表的欢迎,也引起了当时卫生部钱信忠部长的注意。他关切地问邵长荣上海西学中班的学习情况,并语重心长地说:“要虚心向中医老师学习,要持之以恒。”在黄、钱二位老师的指引下,邵长荣继续进行中西医结合矽肺的临床和科研工作。1983年,通过对矽肺的观察、分类和辨证论治,他创制了“活血养荣片”、“加味三金片”。他还就矽肺患者甲皱循环变化、冷压测验、矽肺虚证与闭合气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基础理论研究,先后发表论文11篇。

    学习脾胃病的临床实践

    1958年夏,邵长荣到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后改名为曙光医院)临床实习。导师张羹梅医术高超,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他向张羹梅老师学到了中医对脾胃病的丰富临床经验。他从临床深刻认识到,中医治病特色重在整体观,强调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肺科在中医并不局限于呼吸道,而是涉及脾胃等多个脏器。在两年听课中,不管内、外各科,老师在授课时都经常提到中医理论“培土生金”、“健脾化痰”、“肺与大肠相表里”等,这些都反映了脏腑之间相互生克的关系。《内经》理论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再次说明呼吸系统疾病涉及人体多个脏器。这也是邵长荣后来创制“平咳化痰合剂”的理论基础。平咳化痰合剂即是仿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而成。其中采用川朴、苍术二味中药,当时有人善意地提出质疑,此二味伤津劫阴,为治肺大忌。他便带着疑虑请教张老,老师说:“大胆地用,只要辨证准确,不要怕。病人湿重痰多,若痰湿不化,脾阳不振,咳嗽如何得止,肺津如何得保住?只有健脾燥湿,才能培土生金嘛。”一席话使他茅塞顿开。同时更加理解过去在课堂上不少老师提到的“有是证而用是药”,用川朴、苍术虽伤津劫阴,却不会直接伤及肺脏。

    一年实习,除继续跟随黄、钱二位老师每周一次去职业病防治所治疗矽肺病人外,主要跟张老门诊抄方,记录病案。后3个月中,抽出一部分时间准备毕业论文。他的论文《中医对慢性泄泻的认识和治疗》,其实就是跟随张老的临床学习心得,后发表于《上海中医学院学报》1960年第一期。他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为以后从事医疗和科研事业奠定了基础。他深切感受到中医理论的独特与奥秘。

    得益于中医名家的指点

    邵长荣教授向笔者提及二事,说明他的成长与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程门雪的关怀、指导和帮助都分不开。先是在西学中班时期,程老经常到班里来,对学员的学业和生活表示亲切关怀,除嘘寒问暖外,当了解到学员们——邵长荣与内科小组部分同学合作编写了《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临证手册》时,程老以园丁爱抚幼苗的眼光看待学员们的粗浅之作,1959年1月他以写序方式对他们的《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临证手册》予以高度评价。

    又有一次,程老又来看望邵长荣他们,邵以临床常用止咳药款冬请教。程老给予指导:款冬是味好药,辛苦微温,无毒,除止咳外并有顺气平喘作用。经他一说,邵长荣有了底气,以后在临床用款冬时就大胆无忧了。1964年邵长荣又与药理教研室的教师王筠默一起用款冬做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款冬改善气急症状的理论根据在于对呼吸频率及深度有减慢和加深作用。(楼绍来 张建中 上海中医药大学)